邓长青答:“不错,今天晚上先准备好一切,倘若明个天气晴朗,则一早出。”/p>
此座府宅是邓玉娥出生的地方,听父亲邓长青说要搬家,她心里真有些舍不得,当然在师父白子然那学艺第三个年头,师父就将邓家即将降临的大难或多或少地诉于她听,渐渐的邓玉娥心里了解到邓家整个家族将要面对的灭顶之灾。明了了一些事情,邓玉娥略显不安地试探问道:“爹爹,是不是家中有何变故?”/p>
邓长青一副为难表情,支支吾吾地答:“女儿……这个……。”/p>
邓玉娥见父亲脸色为难,她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说:“爹爹,来时路上女儿都听说了,燕王朱棣已经渡江,挥师下镇江,不久即将直逼南京。”/p>
女儿话刚落,邓长青惊得一脸惨白,道:“什么!?燕王这么快就攻过来呐!”/p>
“爹爹,如今十万火急,有什么话尽管讲出来。当初爹爹让女儿随师学艺,现下女儿本领学成归来,该是向爹爹尽孝心的时候到了。”邓玉娥一脸坚毅地说道。/p>
见女儿态度坚决,邓长青长叹一声,说:“既然女儿长大了,有些事情为父也就不隐瞒了。女儿知道为父乃朝廷官员,自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忠于朝廷,忠于皇上,才不枉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如今燕王朱棣竟敢犯上作乱,举兵造反,实乃国贼也,皇上处境危在旦夕,身为臣子自当为皇上舍身取义。眼下时局动荡不定,皇上命我等臣子负责转移一批宫中财宝,妥善保管,以备不时之需。明日若天气安好,为父则号召整个家族带着这批皇宫财宝走水路,绕过燕王属地,北上兀梁哈。”早年间,邓长青曾在兀梁哈代表朝廷与那里的部落族人担任过友好外交官,虽时隔多年,但对当地风土人情颇有了解。/p>
燕王正值多事之秋,一门心思想篡位,平定中原,稳定时局。当然邓长青清楚燕王朱棣尚未处于稳定的时候,手一时半会还不敢伸向内蒙古,所以邓长青才敢放心大胆将皇宫财宝转移于兀梁哈附近。/p>
第二日清晨,晴空万里,邓长青早早起床,见天气不错,忙叫来老管家,命其吩咐几个仆从分别给邓家族人带信,去港口码头集合。为了能及时赶水路,邓长青已经提前租下四艘商船,现在就是等人到齐了直接上船。/p>
邓家乃是大户,其族人大大小小加起来一共近百人,加上随行仆从、兵丁人数,其多达三百多人之众。光等人凑齐,集结码头,就用了将近一天之久。由于燕王朱棣的挥师逼近,邓家族人知道大难临头,怕受株连,自然愿意随邓家顶梁柱邓长青北上避祸。至于宅内的奴仆,出远门带不了那么多,毕竟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至少是等皇上朱允炆能够将燕王朱棣作乱平定之后,才得安心归家。不过看眼下时局,燕王稳占优势,打得朝廷节节败退,看来想要回中原老家,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为了以后的打算,邓家人自知带不了那么多随行奴仆,便只好遣散了一批仆人,只留几名忠心仆从一路北上,而令邓长青和邓玉娥父女二人料想不到的是此后别离故土,北上踏入兀梁哈,终生埋骨他乡。/p>
承载着三百多人的四艘商船,驶入黄海,北经辽宁,直达兀梁哈。/p>
等邓家族人花了近一月的时间,一路颠簸,终于在兀梁哈附近安营扎寨的同时,建文四年六月,燕王大军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倒戈,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至于皇帝朱允炆下落成为一件悬案,有的说是自焚而死,有的说是乔装和尚逃脱,总之说法各异,但燕王朱棣可不允许他这个大侄子活着,不管真死还是假死,自然放出话来说他这个大侄子因宫中失火亡故,而那帮忠于他大侄子朱允炆的臣子,均以株连罪论处。/p>
京师被攻陷,朱允炆皇帝死因不明,朱棣篡位登基,这些消息让远在千里之遥的邓长青一时不得而知,直至三个月以后,稍稍安定下来的他曾派人去中原打探消息,才得知京师被燕王攻占,朱棣已经篡位称帝。本该万念俱灰的邓长青,却从同僚书信中得知朱允炆并没有被烧死,只是乔装成高僧,隐居在一座深山寺庙里,叫邓长青妥善看管财宝,以便日后重振旗鼓。/p>
得知皇上未死,邓长青燃起了希望,他为朱允炆尽职尽忠的守护着这批财宝,直到病逝都未见到朱允炆来取财宝。/p>
而在邓长青临终前几年,让他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件事就生在邓家大族落户兀梁哈附近的一片密林里,安营扎寨有了半年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邓家有一部分族人已经按耐不住对财宝的窥视之心,开始打起瓜分财宝的主意,而这一部分有非分之心的族人,为便是那邓长青的亲弟弟——邓知松。/p>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chap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