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岸上一位白发老者笑看着船上的二人。
在他身旁,一位面色极为恭敬的黑衣男子有些疑惑地问道:“孟太司,咱们如今要考量的,乃是那位孙家的汉子,此时有意提醒那倪嵩,是否有失公允?”
问话之人是谁?正是林府大管家梁国书。而白发老者,则是上一任大太司孟儒。
毕竟此时逼迫那大汉,会让他暴露更多东西出来,那么到了春考之时,也就少了许多惊喜,不会再惊才绝艳了。
却听孟儒说道:“公孙先生有言,此番姑苏城、北境虽然都有大事发生,但是却不会影响咱们圣苍朝廷吸纳两位栋梁之才。一人姓徐,乃是文臣,一人姓孙,乃是武将。如今,这二人都在眼前!”
梁国书一脸诧异,问道:“那姓徐的大才也在此地?在哪呢?”说完,他开始四处张望,寻找可疑之人。
孟太司指了指不远处,梁国书顺着他所指方向望去,只见那是一位身着华服的俊朗青年,一副飘然如仙的模样,倒确实有大儒风范。
“哦!不错不错!气态极佳!”梁国书点头称是。
却见孟儒摇了摇头,说道:“不是那人,是他旁边那位!”
梁国书惊醒,目光落到那位很不起眼的朴素书生身上,有些不敢相信。
因为与那位贵公子的气质完全不同,那只是一个看似极为普通,看不到任何吸引力的读书人。
旁边那位贵族公子完全遮掩了此人的光芒,方才他根本就不曾注意到这个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书生。
梁国书问道:“太司大人如何判断那人便是公孙先生所期望的文曲星转世?”
孟儒说道:“你自己看看,周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那两个比武之人身上,唯独他,一直发着呆,嘴巴微微震动,似乎在说着什么。我方才仔细观察了一下他的嘴形,你可知道他在说什么?”
眼看梁国书摇头,孟儒继续说道:“他此时正在背诵甘余所著的《融国道》。”
梁国书一听“甘余”二字,心中猛然一阵,甘余是谁?那可是数百年前震惊天下的大儒文臣。
当年,天下文道盛行,却出现百家争鸣之状,没有哪一派能够做到一枝独秀。
直到一位名叫甘余的书生出现,一下子打破了这个局面。两年之内,百家学问被他完全融合,写就了一本《融国道》。
这本《融国道》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大到后世所有的太子,在称帝之前都要将这本书烂熟于胸,否则就没资格登上皇位。
圣苍,就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懒散的储君,以为自己成为了太子,皇位迟早一天都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所以对于太子太傅的劝解不管不顾。
后来皇帝抽查这位储君的功课,便要求他背诵《融国道》。
那太子支支吾吾,完全背不上来,皇帝一怒之下给出了他的太子之位,重新立了新的储君。
从这件事也能够看出,《融国道》在天下文道之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位!
chap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