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朱权检查完奏章,叫来霍风,命他立刻派人送往朝廷。随后前往大宁卫所视察,一进入卫所,嘈杂的练兵声和此起彼伏的口令声便传入耳中。
卫所指挥使李诚匆匆前来迎接,行礼后说道:“王爷亲临,末将有失远迎!”朱权微微抬手示意免礼,目光望向正在训练的士兵,开口问道:“李指挥使,最近兵源补充情况如何?军户可有什么问题上报?”
李诚面露难色,犹豫片刻说道:“王爷,兵源补充还算顺利,只是有部分军户因为土地划分问题产生了纠纷,影响了练兵的积极性。”朱权眉头微皱,“此事不可小觑,你详细说说。”原来,卫所附近土地重新丈量后,界限划分不够清晰,导致几户军户对田地归属产生争议,甚至发生了小规模冲突。朱权当即下令:“召集相关军户,本王要亲自过问此事,务必公平公正解决,不可寒了将士们的心,影响卫所战力。”
处理完军户土地纠纷,朱权又询问了兵源训练进度,对训练科目和强度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强调要符合朝廷军事规范,提升士兵实战能力,以应对边境复杂局势。
离开卫所后,朱权回到王府。王府总管常晏前来汇报日常事务,朱权认真听取后做出指示,特别强调王府各项开支要严格遵守朝廷对藩王经济活动的限制,每笔支出都要有详细记录。
之后,朱权叫来王府长史周怀瑾,商讨大宁文化发展规划与科举相关事宜:“如今朝廷大力推崇儒家文化,科举取士更是选拔人才的关键。我们大宁要想长远发展,也得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我打算修建一座书院,聘请饱学之士讲学,培养人才,为大宁的科举之路打下基础,你觉得如何?”朱权深知,儒家文化是朝廷正统思想,大宁作为边境要地,传播儒家文化、培养科举人才有助于加强民众对朝廷的认同,提升大宁的影响力。
周怀瑾面露喜色:“王爷此计甚妙。修建书院能弘扬儒家文化,培养人才,提升大宁文化氛围。只是资金和人力需求大,需慎重考虑。而且,教学内容和师资选择要符合朝廷对儒家文化传播的要求,着重培养学子应对科举的能力。”
朱权微微点头:“资金方面,从王府库银拨一部分,同时向朝廷申请资助,但申请流程和用途说明必须清晰合规,符合朝廷对藩王财政申请的规定。人力方面,你挑选可靠工匠和监工,确保修建质量。教学以四书五经等正统儒家经典为主,培养学生忠君爱国思想和道德修养,师资要选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品德高尚且对科举有研究的学者。另外,本王打算资助本地有潜力的学子参加科举,你去挑选合适人选。”
周怀瑾领命而去,朱权开始思考书院选址和师资问题。他明白,书院建设不仅是文化工程,更是政治工程,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为大宁培养出优秀的科举人才,输送到朝廷,提升大宁在朝堂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王妃张氏开始忙碌的一天。秋收刚结束,大宁丰收,王妃叫来王府食官长吴廪丰、食官丞陈馔熙和王府总管常晏,商议粮食事宜。
吴廪丰欣喜汇报:“王妃,今年秋收大获丰收,百姓往集市运售粮食很多,粮商大量收购,这几天粮食价格降了不少。”
王妃微微点头,看向常晏:“常总管,丰收是好事,但要未雨绸缪。王府仓储要加大力度,你们严格把控粮食质量,分类储存。仓库防潮、防虫、防火措施要加强,这是大宁安稳的根基,也是应对灾年和边境军事需求的关键。而且,粮食采购和储存账目要清晰,符合朝廷对王府经济活动的监管要求。”
常晏连忙应道:“王妃放心,我们全力办好,账目也会严格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