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曹丕在曹操的有意培养下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像征讨孙权这样的大事,曹操根本不敢让儿子曹丕去负责,他还是得亲自上阵。
鉴于前两次合肥战争的激烈情况,曹操这次调兵遣将,做了充分准备,兵力几乎接近四十万,比当年赤壁大战投入的兵力还要多。
这些情况一直在暗中筹备,还没有公开告知江东孙权。
曹丕自从被曹操委以重任并确立为世子以来,多次想做出一番成就,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望。他盘算着父亲这次南征孙权的阵势,几十万兵马压境,而孙权的江东在人口、地域和经济方面都有限,哪里能凑出那么多兵马呢?
曹丕估算孙权的兵力部署,和诸葛亮算的差不多,孙权在陆口交给鲁肃驻扎的军队有三万人,合肥一线最多也就五六七八万,而且还得是孙权从各地紧急抽调才能有这么多。
于是曹丕向父亲曹操主动请缨:“父亲几十年来为国家东征西战,立下赫赫战功,江东孙权、荆州刘备之流根本不值一提,他们不过是凭借长江天险侥幸存活罢了。不必劳父亲亲自出征,此次南征孙权的任务就交给儿臣,儿臣为父亲分忧。”
如今曹操十分好大喜功,身边有很多喜欢阿谀奉承的人。
董昭接着五官中郎将曹丕的话,继续吹捧曹操说:“自古以来,臣子拯救国家的功劳,没有谁能像您今天这样大;有您这样功业的人,也没有长久居于臣属之位的。现在您以惭愧为耻,乐于保持名节,然而您处于大臣的地位,会让人们对这件大事产生怀疑,实在不能不多加考虑。”
于是,众人与列侯及将领们商议,认为丞相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由皇帝赐给他表示特权的九锡,来表彰曹操的特殊功勋。
曹操非常高兴。
不管天下是否已经在曹操手中平定,但他周围的人都夸赞他功劳大。曹操也确实在不久前打了胜仗,消灭了盘踞在关中及西凉一带的马超、韩遂等人,甚至将马超以外的其他族人也灭了族。
曹操扳着手指头数,剩下的敌人已经越来越少。
虽然曹操心里不信任儿子曹丕这次南征能和孙权打成什么样、取得什么成效,但对儿子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说实话,自从曹操狠下心选择培养儿子曹丕后,他发现另一个儿子曹植越来越让人失望。
曹植这孩子太过实在、太过诚实。朝廷上下都知道要顺着曹操的心意行事,但曹植偏要说不。
曹植一再表示反对父亲曹操与孙权打仗,从赤壁大战起,他就一再主张让父亲曹操和江东的孙权和睦相处,不要发生争端。
曹植年轻,还不懂人世的险恶和政治的风云变幻,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也就罢了。
但曹操身边重要的谋臣,甚至可以说是朋友的荀彧,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曹公原本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才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心,坚守退让的本意。君子应该用德行去爱护他人,不应当这样做。”
曹操因此很不高兴。
曹操不高兴的原因,除了荀彧和曹植不支持他征讨孙权之外,还因为这些反对的声音总是在他耳边响起,更因为他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志向,这些人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