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则在照顾公公的间隙,拼尽全力维持着工坊的运营。她深知,工坊不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更是他们传承乡村手工艺品文化的梦想所在。她穿梭在工坊的各个角落,仔细检查着每一件手工艺品的制作进度,与工匠们耐心沟通交流,确保每一件作品都能达到高品质的标准。她认真查看木雕的纹理是否光滑,竹编的结构是否牢固,刺绣的色彩是否鲜艳。她还与工匠们一同探讨制作工艺的改进方法,鼓励大家发挥创意,制作出更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她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她都不会放弃这个承载着梦想的工坊。
孩子们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家庭氛围的变化。福宝、禄宝、暖晴和阳宝不再像以往那样无忧无虑地玩耍。放学后,他们总是第一时间飞奔回家,书包都顾不上放下,就赶忙帮着李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们有的帮忙洗菜做饭,有的帮忙打扫房间,小小的身影在屋子里忙碌不停。
福宝端着洗菜盆,认真地清洗着蔬菜,他的小手在水中不停地翻动着,力求将每一片菜叶都洗得干干净净。禄宝则拿着掉了不少毛的扫帚,仔细地清扫着地面,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暖晴端着破旧的抹布,轻轻擦拭着家具,努力将每一处灰尘都擦去。阳宝年纪虽小,也在一旁帮忙递这递那,忙得不亦乐乎。
做完家务后,他们便围在爷爷的病床边,你一言我一语地给爷爷讲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福宝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课堂上老师讲的笑话,还模仿着老师的语气和动作,逗得爷爷忍不住露出了一丝久违的微笑。禄宝兴奋地说起自己在体育课上跑步得了第一名的事儿,一边说一边挥舞着手臂,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爷爷听了,眼中满是欣慰,他吃力地抬起手,轻轻摸了摸禄宝的头,说:“真棒,爷爷为你骄傲。”暖晴则温柔地为爷爷唱起动听的儿歌,那清脆的歌声,仿佛一股暖流,缓缓流淌在爷爷的心田。阳宝调皮地扮着鬼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病房里的气氛也因此变得轻松了许多。
公公虽然身体不能动弹,但头脑依旧清醒。看着家人为了自己忙前忙后,他的心中满是愧疚。有一次,他含着泪对张山说:“儿啊,别因为我耽误了工坊的事儿,这病我怕是好不了啦。”张山紧紧握住父亲的手,眼眶微微泛红,坚定地说道:“爸,您别这么说,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工坊的事儿您不用担心,我们一家人一定能一起挺过去的。”
然而,家庭的变故还是不可避免地给工坊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由于张山和李秀精力有限,工坊的订单交付时间开始延迟。那些原本对工坊手工艺品赞不绝口的合作商,开始颇有怨言。他们不断地打来电话催促,语气中充满了不满与焦急。
“张山,你们这订单到底怎么回事?都延迟这么久了,我们的客户都等得不耐烦了!”一位合作商在电话里生气地说道。
张山和李秀心急如焚,他们一方面要悉心照顾公公,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挽回工坊的声誉。他们每天都在工坊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累得几乎要支撑不住,但他们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张山在医院照顾完父亲后,便匆匆赶到工坊,处理订单事宜并与合作商沟通协调。李秀则在工坊里加班加点地工作,确保每一件手工艺品都能尽快完成。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村里的乡亲们纷纷伸出了援手。得知工坊的困境后,大家自发地来到工坊,帮忙编织手工艺品、处理订单。他们有的带着自己用了多年的编织工具,熟练地拿起材料便开始工作。一位老工匠拿着竹篾,手指灵活地穿梭其中,不一会儿,一个精美的竹篮便初见雏形。有的帮忙整理订单信息,在那昏暗的灯光下,仔细地核对每一个细节。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大家齐心协力为乡村建设努力的时光。
有的乡亲还带来了自家种植的草药,说是对偏瘫有一定的疗效。他们真诚地对张山和李秀说:“别着急,咱们一起想办法,这日子肯定会好起来的。”李秀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深知,在这个乡村里,大家就像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为了让公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张山和李秀决定在院子里为公公打造一个康复小天地。他们精心挑选了院子的一角,铺上了从家里旧床上拆下来的棉絮垫子,又用村里废弃的木材,自制了一些简单的康复器材。每天天气好的时候,张山就会把公公小心翼翼地推到院子里,让他在温暖的阳光下进行康复训练。
孩子们也会在一旁加油打气,福宝大声喊着:“爷爷,加油!您一定能行的!”禄宝则在旁边认真地做着示范动作,鼓励爷爷跟着学。公公看着活泼可爱的孙子孙女,脸上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开始努力地配合康复训练,尽管每一个动作都艰难无比,但他从未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