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译文

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译文(1 / 2)

佛祖对弥勒菩萨说:“你去维摩诘那里探视病情吧?”弥勒回禀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弛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回忆往昔的时候,我曾经为兜率天天主及其所领属众说修习无生法忍进到菩萨初地而不退转的好处。这时维摩诘走过来对我说:‘弥勒,世尊曾为仁者你授记预言,说你再有一生即可得无上正等正觉。可你依据哪一生而得佛祖的预言呢?过去呢?未来呢?还是现在呢?如果是过去生,则过去已经消灭了;如果是未来生,未来还来到呢;如果是现在生,现在法转瞬即逝,无片刻暂停。正象佛祖说某比丘:你现在又生又老又消灭。如果凭据无生而得佛之预言,不生不灭才是名符其实的成佛之位呢。在这不生不灭正位之中其实也没有什么得授预言,也没有什么得无上正等觉。这样一来,又说什么你弥勒菩萨得预言下一生即成佛呢?这成佛的预言是从如如生而得呢,还是从如如灭而得呢?如果以如如生而得预言,如如并没有生;如果以如如灭而得预言,如如也并没有灭。一切众生在本质上与如如是一样的,一切法在本质上与如如是相同的,一切圣者贤者也就是如如,甚至弥勒菩萨也就是如如。如果你弥勒得佛祖预言,那么一切众生同样,亦因该得受预言。为什么呢?如如这东西,不可能自身分离自身差异,无论是凡夫是圣贤,其本质与如如是没有分毫差别的。如果你弥勒得无上正等觉,则一切凡夫也一样应该得此觉悟。如果你弥勒能入涅磐寂静,一切众生也应当能入。为什么呢?诸佛世尊知道一切众生终归要入涅槊寂静,这便是众生的涅槊相,并非离此相而别有寂灭。因此,我说,弥勒呀,不要用这样的教法引诱兜率天诸天众吧。说实在韵,既没有无上正等正觉的道心,也没有此心退转的问题。弥勒,你应当让这些天神之众放弃对于觉悟之心,对于证涅槊作分别想啊。为什么呢?觉悟亦即菩提这东西,不能够以色欲之身获得,也不能够以分别之心获得。

‘寂灭无生是菩提,它除灭—切诸相的缘故;不作观待是菩提。于其中已没有任何攀缘的缘故;心意不行是菩提,心已无意念的缘故;断除执着是菩提,心已放弃诸见的缘故;离执求是菩提;心已离一切忘想的缘故;屏障是菩提,遮挡一切愿欲的缘故;不入是菩提,心无一切贪著的缘故;随顺是菩提,随顺于如如的缘故;安住是菩提,安住于寂然法性的缘故;到达是菩提,到达于真实境界的缘故;不二无别是菩提,其中不区分意与法二者的缘故;等同是菩提,与虚空无区别的缘故;无为是菩提,其中再无生住异灭诸相的缘故;知了是菩提,明白—切众生意识迁流的缘故;根尘不接是菩提,内外十二入不会合的缘故;生死不回转是菩提,其中已无烦恼习气捏合生死界的缘故;一无住处是菩提,其中无形色可住的缘故;语言文字是菩提,名言本来性空的缘故,依幻化之有是菩提,明白性空,心无取舍的缘故;行无错乱是菩提;内心清净没有扰乱的缘故;善顺寂灭是菩提,寂灭性常清净的缘故;无所求取是菩提,心不向外攀缘的缘故;见万法没有差异是菩提,诸法平等原无差异的缘故;不作比拟是菩提?诸法等齐,无可比喻的缘故;微妙是菩提,诸法幽远,如没有无知之菩提智慧则不可思议的缘故。

“世尊,维摩诘说这么一番法相时。两百名天人都得无生法忍。所以我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哩。”

佛祖于是对光严童子说:“那你去维摩诰那里探病吧?”光严回禀佛祖:‘我恐陷不能去他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回忆旧往昔的时候,一次我正走出毗耶离大城,而维摩诘恰好进城。我便向他行礼问询:‘居土您从何而来?’他答说:‘我从道场来。’我问他道场是指哪儿,他答说:‘直心便是道场,因为内心真质,于外部也就不流露虚假,这是一切万行的根本呀;发心修行便是道场,因为这样才能成就善事呀;有深厚信心就是道场,因为如此才能增长善德的缘故;菩提心就是道场,因为真正之心没有谬误的缘故;布施是道场,因为布施不指望得报答的缘故;持戒是道场,因为依此志愿才能得成就的缘故;忍辱是道场,因为悲悯众生为愚痴所缚,心中无挂碍的缘故;精进是道场,不懈努力永无倒退的缘故;禅定是道场,调伏自心使其柔顺的缘故;智慧是道场,一切诸法尽现跟前,了无差池的缘故;慈心是道场,平等爱护一切众生的缘故;悲心是道场,救拨众生苦难不辞劳苦,永无怨恨的缘故;欢喜心是道场,与一切行善众生同起法乐的缘故;舍离心是道场,断除憎恨与爱欲的缘故;神通是道场,能得六种神异本领救济众生的缘故;解脱是道场,能获八种背舍,恶业不生的缘故;方便是道场,能随缘教化一切众生的缘故;四摄是道场,以惠施、爱语、利行、同事增争取一切众生向道的缘故;多闻是道场,听说且能修行的缘故;伏心是道场,依理正观,行事自求符理的缘故;三十七道品是道场,循此可以斯受生,除有为法的缘故;四谛道理是道场;苦集灭道确实显示世间真相和出路的缘故;缘起是道场;无明至老死永无尽头,不断循环的缘故;诸频恼是道场,知道烦恼也不离如如实性的缘故;一切众生是道场,由众生才知五蕴和合其实无我的的缘故;—切诸法是道场,知道其本性空寂,无别无异的缘故;降伏众魔是道场,本心原不动摇的缘故;三界是道场,成道并非离三界而别有趣向的缘故;狮子吼是道场,传佛法音无所畏难的缘故;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之法是道场,所有这些功德有助道之功,而无过失的缘故;得证三明是道场,致此烦恼已断,障碍尽除的缘故;一念顿悟知道一切法即是道场,因为一切智在此一念间得以成就的缘故;若能如此,善男子啊,菩萨如果依据六种波罗蜜施行教化,度一切众生,则其一切所作所为,举手投足无不是道场,这样菩萨也就安住于佛法之中了。’维摩诘这样演说佛法时,便有五百天人都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因此缘故,世尊,我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病。

佛祖于是告诉持世菩萨说:“那你去维摩诘那里探望病情吧?”持世回禀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回忆往昔的时候,我曾在静室中修定。这时魔王波旬带领着他的一万三千天女来了,那模样就象天帝释出巡,还有鼓乐弦相伴。到我的静室中,摩王波旬同他的属众俯身以头面触我的足背行礼,恭敬地舍掌问讯,然后在一边站立。我还以为是帝释天来了呢,便对他说:善来侨尸迦,虽说你有福德,理当有这样的享受,但也不应这样尽情讲排场啊。你应当仔细思索,了解色声香味触五种欲求是无常而逝的,从而从根本上追求善德。对于色身、寿命、钱财,应从真正使之坚实不朽的方向修习佛法。魔王便对我说:‘正士呀,接受这十万二千天女吧!她们可以为你洒扫庭院屋舍,侍候你左右呢。’我便答道:‘侨尸迦,不要强加给我这种不合法理的东西。我是出家而追随佛世尊的修行者,这对我是不合适的呀。’话音末落,维摩诘便来对我说:‘这不是帝释。是魔王波旬来扰乱你修道哩。这些天女要给就给我,我这样的人应可以接受的。’魔王便陷入惊惶恐惧之中,心想:‘维摩诘,不要与我作对吧。’魔王便想隐形遁去,但却无法隐蔽其身形,使尽所有的魔力仍不能溜走。:这时空中有声音说:‘波旬留下天女给维摩诘,你才能离去。’魔王害怕,恭敬地致礼,献上他带来的属众。

“这时,维摩诘便对诸天女说;‘魔王波旬已将你们送给了我,现在,你们应当发心寻求无上正等正觉。’接着便根据她们的要求而宣说佛法,启发她们追求佛道的意念。同时;又告诉她们说:‘你们已经有了求道的意念,已经有了闻法修法而生出的快乐,就不应该再留恋色声香味触的五欲之乐了。天女们接着问维摩诘什么叫闻法修法的快乐,他回答说:‘也就是指乐于尽形寿信奉佛法;乐于尽形寿供养僧伽大众;乐于抛弃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耽著;乐于正确对待五蕴,认识到它们如同怨贼;乐于正确观待四谛,认识到它们如同毒蛇;乐于正确观待内部的感官如眼耳鼻舌身意,将它们视为废弃的村落,其中实无一物可取;乐于随时护持求道意念;乐于随时利益众生;乐于恭敬供养世尊;乐于广行施舍;乐于持守戒条;乐于忍辱与人相处、谦和无诤;乐于殷勤为善积德;乐于修禅定,使心中持而不乱;乐于除心中尘垢而得清明智慧;乐于使人人发菩提;乐于降伏一切魔障;乐于断除一切烦恼;乐于成就清净佛土;乐于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之德相吉瑞,乐于修习—切功德;乐于装饰佛之道场使之庄严清净;乐于听闻甚深微妙法而不有怯畏之心;乐于成就三解脱门,不乐于中路取证之不合时宜的解脱;乐于亲近修学同道;乐于以平等心对待非修学同道,使无障碍;乐于帮助、爱护见解邪僻的人;乐于亲近正知正见的朋友;乐予心中喜爱清净;乐于修习—切成就菩提的道法。所有以上的快乐,是菩提才有的闻法修法之乐。’

维摩诘说至此,魔王波旬便对所有天女们说:‘我想带你们回天宫去。’但天女们说:‘既将我们送与这居士,我们也享有极大的法乐。我们快乐非凡,再不想追求五欲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