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种植的过程哪有那么顺利。去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砸坏了半个西瓜园。张大柱蹲在泥水里,看着满地开裂的西瓜,蹲在泥水里直掉眼泪。没想到第二天,全村人带着塑料布、竹竿来帮忙。王婶端来绿豆汤,边擦眼泪边说:\"当年大棚塌了都挺过来了,还怕这点灾?\"
最让祁同伟骄傲的,是村里的\"小课堂\"。每到周末,孩子们就会跟着技术员去实验室,观察土壤样本,给菌菇浇水。有个叫小雨的女孩,还写了篇作文《会唱歌的土地》,得了全省征文比赛一等奖。
如今的村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靠天吃饭的穷山沟。但有些传统保留了下来。每月初一,村民们依然会去老槐树下诵经。不同的是,现在的经声里,多了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的嗡嗡声,还有智能滴灌系统的流水声。
有次省领导来视察,看着满山的绿色,感慨地说:\"你们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祁同伟却想起小狐狸说过的话,这是土地的宽容。就像那些草莓、西瓜、黄瓜,只有用真心对待土地,土地才会回馈最甜美的果实。
傍晚收工后,祁同伟喜欢沿着田埂散步。夕阳把泥土照得金黄金黄的,空气里飘着草莓的甜香、西瓜的清爽和黄瓜的清香。他时常会碰到背着书包放学的孩子,手里举着刚摘的黄瓜,边啃边跑。
远处的老槐树下,几个游客正围着王婶买草莓。老人的白发在晚风里飘着,脸上的笑容比草莓还要甜。祁同伟望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所谓人生的道理,或许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耕作里,藏在每颗饱满的果实里,藏在土地给予的包容与馈赠里。
夜幕降临时,监测站的灯光又亮了起来。
\"又来捣乱了。\"他抓起手电筒冲出门,橡胶鞋底碾过碎石路沙沙作响。老槐树的影子横亘在草莓田埂上,月光将王婶的银发染成霜色,她仍在给游客称量草莓,竹筐里的果实红得近乎妖异。祁同伟经过时,听见某个游客压低声音:\"听说这村子以前闹过...\"
监测站的设备间弥漫着电路板焦糊味。主控屏上,代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项目的卫星地图正在闪烁,原本该显示东南亚合作基地的区域,此刻爬满蛛网般的乱码。墙角的老式留声机突然转动,传出沙哑的《彩云追月》,铜喇叭震落的灰尘在光束里狂舞。
\"别躲了!\"祁同伟对着阴影呵斥。黑色绒毛从墙角渗出,凝聚成小狐狸的形态,嘴里叼着半截断裂的传感器线缆。\"你故意的?\"祁同伟皱眉,小狐狸却将线缆甩在地上,化作缠绕的菌丝,末端浮现出模糊的人脸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