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村委会,账本摊在桌上。祁同伟翻着银行流水,眉头越皱越紧。贷款利息、人工成本、设备维护,每一笔都是刚性支出。小狐狸蹲在桌角,尾巴轻轻敲打着计算器:\"要不要试试直销?\"它爪子点了点手机,屏幕上是某电商平台的助农直播间。
第二天,祁同伟带着几个年轻人在晒谷场搭起直播棚。王婶被推到镜头前,紧张得直搓手:\"俺...俺也不会说啥,就是这些蘑菇都是俺们用麦麸、玉米芯种出来的,没加化肥...\"没想到评论区瞬间热闹起来:\"阿姨好实在!支持原生态农产品!\"首场直播卖出了平时三天的量,但利润核算下来,扣除平台抽成和运费,和批发价相差无几。
这事惊动了县领导。招商会上,副县长拍着祁同伟的肩膀:\"小祁啊,市里准备搞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你们村带头做试点。\"可文件下发后,祁同伟才发现,要使用这个品牌,每年得交十万管理费,还要强制采购指定包装。张大柱气得直拍桌子:\"这哪是帮扶?分明是来分蛋糕的!\"
日子就在这样的拉扯中过去。雨季来临时,新扩建的菌种实验室突然漏水,价值几十万的培养设备泡了汤。村民们自发带着塑料布赶来抢修,王婶从家里端来热姜汤:\"小祁,钱没了可以再赚,只要人心不散。\"这句话让祁同伟红了眼眶,他想起三年前那个雪夜,也是这样一群人,跟着他在寒风里搭大棚。
转机出现在一次展销会上。祁同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样品参加省农博会。在角落里的展位前,他遇到了做高端餐饮的林老板。\"我要的就是这种自然的味道,\"林老板尝了口鲜菇,眼睛亮了,\"但你得保证全年供应,价格好说。\"
订单有了,新问题又冒出来。为了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必须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祁同伟带着技术骨干去福建学习,回来后在村里办起培训班。张大柱第一个报名,学得比年轻人还认真:\"以前觉得自己种了半辈子蘑菇啥都懂,现在才知道,种地也得讲科学。\"
随着销售渠道拓宽,价格体系慢慢理顺了。普通菌菇走批发,精品礼盒供高端市场,边角料加工成菌菇酱。村民们发现,虽然单斤收购价没涨多少,但靠着精细分拣和深加工,实际收入反而增加了。到了年底分红那天,王婶捧着存折直抹眼泪:\"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多亏听了小祁的话。\"
平静的日子里,偶尔还会泛起涟漪。隔壁村有人眼红,举报他们\"虚假宣传有机产品\"。市场监管局来检查那天,祁同伟带着人直奔种植基地,从菌种培育到采摘记录,所有环节都经得起查验。临走时,执法人员竖起大拇指:\"你们这台账比很多大企业都规范。\"
如今的村子,再也不是当年那个靠运气卖货的小山村。村口立着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菌种生长数据。游客来了,不再只是采蘑菇拍照,还会去实验室看菌种培育,听祁同伟讲\"从一粒孢子到餐桌\"的故事。
深夜,祁同伟又在核对账本。小狐狸趴在旁边打盹,尾巴偶尔扫过账本上的数字。窗外月光如水,远处传来货车的轰鸣声。祁同伟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账本上的数字会变,市场的需求会变,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比如王婶认真核对账单的样子,比如村民们在大棚里忙碌的身影,还有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馈赠。
他合上账本,起身走到窗前。山脚下,仓库的灯光亮如繁星。